复读一年真实感受 湖南

一、决定复读那晚,长沙下着暴雨
2023年6月25日,高考成绩放榜:理科462分,距离本科线还差11分。我把手机关机,沿着湘江风光带走了一个多小时,雨点砸在脸上生疼。回家后,父亲把《湖南复读招生网》的页面摊在桌上: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。”那一夜,我听了一整晚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,终于点了头。
二、进校:从“手机自由”到“秒表人生”
7月15日,我拖着行李来到长沙县一所全封闭式复读学校。进校门第一步,上交手机、iPad、游戏机;第二步,领取一张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:5:50起床、6:10跑操、22:30熄灯。第一周,我像被拔掉电池的玩具,坐在教室里六神无主。班主任李老师把一张去年湖南卷拍在我面前:“想玩手机的时候,就把这张卷子做一遍,做到满分为止。”
三、提分:从“题海”到“错题银行”
学校实行“日清—周测—月考”三连击。最痛苦的是“错题银行”制度:每道错题必须拍照上传班级群,并配一段语音讲解。最初,我一天能上传二十多条,嗓子都讲哑了。慢慢地,错题越来越少,数学从60分涨到105分。12月的全省一模,我考了557分,超出特殊类型线32分。那天,李老师在群里只发了三个字:继续冲。
四、崩溃:凌晨1点的走廊哭声
复读不是热血漫画。2024年3月,第二轮复习开始,我的理综突然卡在220分上不去。连续两周,每晚自习后我都躲在走廊尽头哭,不敢出声,怕影响同学。李老师发现了,没有安慰,只递给我一张2018年湖南卷理综第21题:“做三遍,明早讲给我听。”那道题我做了三小时,终于搞懂电磁复合场的破题思路。第二天,我主动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解,第一次觉得“我也可以”。
五、高考:铃声响起那刻,我的心安静了
6月7日,雨后的长沙格外闷热。母亲穿了一件红T恤,在校门口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。进考场前,我把那张写满“错题银行”二维码的A4纸撕碎,扔进垃圾桶。两天考试,我把它当成学校的第17次月考。6月25日,成绩公布:612分,超出一本线78分。我把手机开机,给父亲发了条微信:“这一年,值得。”
六、回望:复读给我的三把钥匙
自律:从被动交手机到主动关机;
方法:错题不是敌人,是最好的老师;
心态:与其焦虑未来,不如做好当下。
如果你也在湖南,正犹豫要不要复读,记住一句话:选择复读不是失败,而是用一年时间赢得一生底气。愿明年的今天,你也能在《湖南复读招生网》上看到自己的新名字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