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
复读班第一天,我抱着课本缩在最后一排角落。数学课老师提问时,明明会做却攥紧笔不敢抬头,手心汗湿了草稿纸。课间同学讨论题目,我假装刷题,耳朵却偷偷捕捉他们的对话 —— 这是我在常德汇文复读学校的常态。第一次月考后,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:“你物理选择题全对,却从没在课堂上发过言,可惜了。”
学校推行 “互助小组” 时,我被组长强行拉进队伍。第一次讨论圆锥曲线,我紧张到声音发颤,组长却盯着我的草稿本:“你这个辅助线做法比参考书上的更简单啊!” 那天的阳光透过窗户,落在我们摊开的试卷上,突然发现被人倾听的感觉并不可怕。后来小组约定,每天晚自习前轮流讲一道错题,我从念题都结巴,到能流畅分析解题思路,只用了三周。
寒假前的物理周测,我卡在电磁感应题上。晚自习铃响后,看着讲台上收拾东西的老师,攥着试卷的手出了汗。最终还是冲了出去:“李老师,这道题的临界条件我没搞懂。” 老师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打开办公室的灯。那四十分钟的讲解,比独自啃三天参考书更有效。从那天起,我的错题本上多了一栏 “请教记录”,从每周一次到后来的天天 “蹲点”,办公室成了我的新战场。
三模后,我成了小组里最 “卷” 的人 —— 不仅整理出各科高频考点清单,还自制了 “每日任务打卡表” 贴在教室后墙。有天早自习,发现计划表旁多了好几个同学的便利贴,都写着 “求带飞”。原来 “卷” 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用自己的节奏带动一群人向前。如今的我,敢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解题步骤,能在动员会上分享复读心得,这在半年前想都不敢想。
在复读这条路上,打破社交恐惧的不是勇气,而是发现:当你专注于目标时,他人的目光会变成助力。
翻页
声明: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,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,如若内容错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正。
相关知识推荐
湖南复读市场的火爆背后,一条隐蔽的 “暴利链” 正引发争议。从动辄数万元的学费到层层加码的 “保过费”,复读产业的利润空间远超普通教育机构,而学生权益受损的案例却屡见不鲜。揭开这条利益链条的面纱,成为规范复读市场的当务之急。
在湖南,每年有近 3 万名学生走进复读课堂。当高考的硝烟散尽,这场 “二次冲刺” 的影响并未止步于录取通知书 —— 它像一颗投入人生长河的石子,在数年后仍荡漾着绵延的涟漪。对湖南多届复读生的追踪调查显示,复读经历的长期影响远比 “考上好大学” 更复杂多元。
第一次在复读班崩溃是模考后,文综选择题错了 18 道。躲在教学楼楼梯间给妈妈打电话,话没说两句就哽咽。挂了电话发现班主任还在办公室改卷,她泡了杯热可可递给我:“同升湖的香樟叶要落三次才到春天,你急什么?” 那晚在错题本扉页抄下校训:“行胜于言”,后来这句话成了崩溃时的镇定剂。
招生老师
相关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