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
第一次在复读班崩溃是模考后,文综选择题错了 18 道。躲在教学楼楼梯间给妈妈打电话,话没说两句就哽咽。挂了电话发现班主任还在办公室改卷,她泡了杯热可可递给我:“同升湖的香樟叶要落三次才到春天,你急什么?” 那晚在错题本扉页抄下校训:“行胜于言”,后来这句话成了崩溃时的镇定剂。
深冬的早读课,英语完形填空错得离谱,我把试卷撕成碎片。同桌默默递来胶带,说:“去年我把数学卷子烧了,结果复读还是逃不过它。” 我们蹲在垃圾桶旁拼凑试卷,发现很多错误是重复犯的。那天后我建了 “失误清单”,把崩溃的力气变成了整理错题的耐心。同升湖的心理咨询室成了秘密基地,老师教的 “5 分钟呼吸法”,至今还存在手机备忘录里。
距高考还有 50 天时,我在操场跑了整整 10 圈。月光把影子踩在脚下,像踩碎那些 “考不上怎么办” 的念头。跑到第 7 圈时,看到体育生在练冲刺,他们教练喊:“最后 100 米才是真本事!” 突然醒悟:复读不是和别人比,是和去年那个轻易放弃的自己较劲。回到宿舍,在倒计时牌上画了个笑脸,把 “必须成功” 改成 “尽力就好”。
考前最后一次崩溃是因为失眠,我把详细到小时的复习计划全撕了。看着碎片从阳台飘下去,突然笑出声 —— 原来放下执念会这么轻松。进考场前,同升湖的老樟树落下片叶子,正好落在我准考证上。后来查分超了一本线 62 分,才懂那些崩溃的时刻,其实是在给重生蓄力。
翻页
声明: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,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,如若内容错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正。
相关知识推荐
在湖南高考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复读生群体正面临一场隐蔽的“时间差”博弈。随着新高考改革深化与命题范式迭代,复读策略的滞后性可能导致“去年的方法解今年的题”,形成致命的竞争力断层。
在湖南复读市场,“非全日制本科该不该复读” 已成为争议焦点。一边是 “学历门槛不可破” 的现实焦虑,一边是 “时间成本耗不起” 的理性权衡,这场辩论背后,是复读生对人生路径的艰难抉择。
湖南复读市场的火爆背后,一条隐蔽的 “暴利链” 正引发争议。从动辄数万元的学费到层层加码的 “保过费”,复读产业的利润空间远超普通教育机构,而学生权益受损的案例却屡见不鲜。揭开这条利益链条的面纱,成为规范复读市场的当务之急。
在湖南,每年有近 3 万名学生走进复读课堂。当高考的硝烟散尽,这场 “二次冲刺” 的影响并未止步于录取通知书 —— 它像一颗投入人生长河的石子,在数年后仍荡漾着绵延的涟漪。对湖南多届复读生的追踪调查显示,复读经历的长期影响远比 “考上好大学” 更复杂多元。
招生老师
相关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