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羞耻感:最怕同学问学校

复读生的社交圈里,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 “雷区”—— 被问 “现在在哪上学”。那句哽在喉咙里的 “复读班”,像块发烫的烙铁,既烫着自己的自尊心,也映出旁人或同情或异样的目光。在湖南这片看重 “一次成功” 的土地上,这种羞耻感像潮湿的梅雨季,总在不经意间漫上心头。
同学聚会上的 “隐身术”
去年高考结束后的同学聚会,我找借口迟到了一小时。包厢里的喧闹声隔着门缝传来,推开门的瞬间,所有目光齐刷刷落在我身上。“听说你去了 XX 大学?” 班长笑着递来酒杯,我攥着衣角含糊道:“没,再读一年。” 空气突然安静了两秒,有人赶紧打圆场:“复读挺好的,争取考个 985!”
那顿饭我吃得如坐针毡,手机屏幕亮了又暗,全是大学同学晒的军训照片。后来有人建了新的聊天群,我看着 “XX 届本科新生交流群” 的群名,手指悬在 “加入” 按钮上迟迟没按下去。有次在商场偶遇高中同桌,她兴奋地讲着大学社团活动,我却只想快点结束对话,生怕她问起 “学校地址”。
亲戚口中的 “再试试”
春节走亲戚时,复读生更像被贴上标签的展品。“今年在哪读书啊?” 三姑六婆的关心里藏着探问,父母总要抢先回答:“孩子想再试试,争取考个好学校。” 接着便是一连串 “有上进心”“压力别太大” 的客套话,可那些眼神里的惋惜,比批评更让人难受。
有次表妹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串门,我躲进房间假装刷题。听见妈妈在客厅说 “她比你姐姐懂事,一次就考上了”,笔尖在草稿纸上戳出个洞。其实我知道父母没恶意,可那些小心翼翼的维护,反而让 “复读” 两个字更显沉重。
把 “躲” 变成 “答” 的勇气
转折点出现在复读班的心理课上。老师让我们在纸条上写下最害怕的问题,结果 “被问学校” 排第一。她笑着说:“你们知道吗?去年考上中南大学的学长,每次被问都直接说‘在明德达材复读,目标是 985’。”
那天我试着在朋友圈发了张复读班的晚霞照片,配文 “再拼一年,岳麓山下见”。没想到初中班主任点了赞,评论里写着 “当年你就该去更好的地方,支持你”。后来遇到老同学,我不再绕圈子:“在同升湖复读呢,最近模考进步挺大。” 对方眼里的惊讶变成了佩服:“能再来一次,你比我们勇敢多了。”
原来羞耻感不是来自 “复读” 本身,而是我们把它当成了失败的证明。当坦然说出 “我在复读” 时,那些藏在心里的疙瘩,反而成了向前走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