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寝室矛盾:我如何独处

复读班的寝室像个压缩的战场,六个人挤在十平米的空间里,连呼吸都带着竞争的味道。当作息差异、学习习惯冲突变成深夜的争吵时,我慢慢学会了在喧嚣中开辟独处的角落,把矛盾变成专注的催化剂。
凌晨五点的楼梯间
寝室里有三个女生习惯熬夜刷题,台灯亮到凌晨两点,键盘声像细密的针戳着我的神经。第一次提出 “能不能早点休息” 时,得到的回应是 “你睡你的,我们学我们的”。连续三天失眠后,我开始把闹钟调到五点,抱着单词本躲进楼梯间。
晨光从窗户斜切进来,在台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背诵时的回声成了天然的伴奏,没人打扰的两个小时里,我能记完一整单元的英语单词。有次遇到同校的复读生,她笑着说:“这里快成你的专属自习室了。” 后来发现,楼梯间的 “早读者” 渐渐多了起来,大家默契地保持距离,只闻翻书声。
操场角落的折叠椅
午休时间的寝室是另一个战场。有人戴着耳机听网课,有人对着镜子反复背诵作文,还有人因为一道数学题争论不休。我从家里带了把折叠椅,每天中午去操场角落的香樟树下坐着。阳光透过树叶落在错题本上,风把远处的读书声吹得很轻,刚好能盖住脑子里的烦躁。
有次数学考砸了,我在椅子上坐了整整两小时,把错题分类整理成三种颜色的笔记。起身时发现裤腿沾了草汁,却意外理清了立体几何的解题思路。后来这把椅子成了我的 “移动避难所”,遇到寝室里的小摩擦,就去那里待上半小时,回来时总能平静不少。
熄灯后的手电筒
寝室十一点准时熄灯,但总有人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刷题,光束在天花板上晃来晃去。我买了个带遮光板的小台灯,插在床头的插座上,再用厚窗帘把自己的床铺围出一个小空间。当外面传来 “你能不能小点声” 的抱怨时,我正借着柔和的光线整理历史时间线。
有天深夜,下铺的女生突然掀开我的帘子:“你怎么总能安安静静的?” 我把刚整理好的政治思维导图递给她,她翻了两页没说话,第二天居然主动把台灯换成了暖光。原来独处不是隔绝,而是用自己的节奏影响别人,慢慢找到共存的默契。
复读的孤独感,一半来自学业压力,一半源于集体生活的摩擦。学会在人群中独处,不是逃避矛盾,而是为自己搭建一个蓄力的空间。当专注的力量盖过争吵声,那些暂时的不合群,终将变成通向目标的阶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