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一年我戒了手机

拆开手机的那个清晨
复读班开学第一天,我当着妈妈的面拆开了用了三年的智能手机。零件散在桌上时,阳光正透过窗帘缝照在 “距离高考 300 天” 的日历上。去年高考失利,60% 的错题都能追溯到深夜刷短视频的瞬间 —— 数学公式还没记熟,却能背出十几个网红段子。班主任在第一次班会上说:“复读生的时间不是用来刷手机的,是用来把‘如果’变成‘一定’的。”
藏在抽屉里的 “戒断反应”
前两周像丢了魂。早读课总会下意识摸口袋,晚自习盯着墙上的时钟发呆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有次忍不住借同桌的老年机查单词,却鬼使神差点开了隐藏的浏览器,直到看到屏幕上方 “距离高考 290 天” 的锁屏壁纸,才猛地关掉页面。那天晚自习,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个手机形状的墓碑,旁边写着:“埋葬它,才能救活我的大学梦。”
学校的 “无手机自习室” 成了我的避难所。没有弹窗通知的两小时里,居然能做完一整张数学试卷。后来发现,原来不用手机查答案,自己推导出来的解题思路记得更牢;不用在群里跟风讨论,整理错题的效率反而更高。有次模考,我的理综选择题正确率突然提高了 20%,老师说:“你眼神里的专注,比去年亮多了。”
抽屉里的替代物
为了对抗想玩手机的冲动,我在课桌抽屉里藏了不少 “替代品”。单词卡写满高频考点,碎片时间就拿出来翻;错题本边缘画着小漫画,卡壳时看一眼能笑出声;甚至备了个老式 MP3,里面只有英语听力和白噪音。同桌笑我活得像个 “古人”,但看到她因为手机弹窗错过课堂重点时,我突然懂了:戒手机不是惩罚,是给专注力筑一道墙。
最意外的收获是重新爱上了晚自习后的散步。以前总低头刷手机,从没发现操场边的桂花树有多香,也没听过同学讨论难题时的热烈。有次和物理课代表争论一道题,从教学楼一路聊到宿舍,那种纯粹为知识较劲的感觉,比任何手机游戏都让人上瘾。
查分那天的 “新手机”
高考结束后,妈妈递来一部新手机,说:“现在你配得上它了。” 查分页面弹出的瞬间,我看着比去年高出 112 分的成绩,突然明白:戒手机不是拒绝科技,而是学会让工具为目标服务。复读这年,我不仅戒掉了手机依赖,更找回了对时间的掌控感 —— 那些被屏幕偷走的专注力,终究变成了试卷上实实在在的分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