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复读生“羞耻感”调查:最怕被问“在哪个大学”

在长沙的复读校园里,有一个心照不宣的 “禁忌话题”——“你现在在哪个大学读书?” 这句在旁人看来平常的问候,却像一根刺,轻易就能戳中复读生的痛处。一项针对长沙 5 所复读学校的调查显示,83% 的学生承认存在不同程度的 “复读羞耻感”,其中 “被问及升学情况” 是引发这种情绪的最主要诱因。
社交场合的 “身份隐身”
“每次同学聚会都找借口推脱,就怕有人提起志愿填报的事。” 在长沙某复读学校就读的小林说出了很多同龄人的心声。去年高考失利后,她删除了部分高中同学的联系方式,“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大学军训照片,心里像被堵住一样”。这种羞耻感甚至蔓延到家庭场景,中秋聚餐时,亲戚一句 “今年该上大一了吧”,能让她瞬间红了眼眶,匆匆离席。
复读生的社交圈正在悄然收缩。调查发现,62% 的学生减少了与往届同学的联系,38% 的人会刻意回避高中老师的问候。“总觉得自己是‘落榜生’,和去上大学的同学不在一个轨道上。” 在明德达材复读的小张坦言,他甚至改了微信头像和昵称,就怕被陌生人从朋友圈里窥探出 “复读生” 的身份。
羞耻感背后的 “成功焦虑”
长沙教育心理专家分析,这种羞耻感源于社会对 “高考成败” 的单一评判。在 “一考定终身” 的传统认知里,复读被贴上 “失败者”“复读生不如应届生” 等标签。某复读学校班主任王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:学生们在填写快递单时,会刻意把学校名称简写,“好像‘复读’两个字是见不得人的符号”。
更隐蔽的压力来自 “比较链”。当昔日同桌在 985 高校参加学术讲座,当初中好友晒出国外交换生的机票,复读生会下意识放大自身的 “停滞感”。“感觉自己浪费了一年时间,成了别人口中的‘复读佬’。” 在同升湖复读的小周的话,道出了这种情绪的内核 —— 对 “落后于同龄人” 的恐惧。
从 “自我否定” 到 “主动定义”
破解羞耻感的关键,在于重构自我评价体系。长沙部分复读学校开设了 “成长叙事课”,让学生写下 “复读让我学会的三件事”。不少学生在分享中提到:“现在能平静告诉别人‘我在复读’,因为这是我主动选择的逆袭路。”
去年以 623 分考上中南大学的复读生小吴,曾把 “复读” 视为污点,后来在日记本上写下:“承认暂时的失利,比假装完美更需要勇气。” 她的经验是:把外界的好奇转化为动力,“当你明确目标时,别人的眼光会变得越来越模糊”。
复读不是人生的 “污点”,而是一次主动修正的机会。当社会能摘下 “唯结果论” 的有色眼镜,当复读生能坦然说出 “我在为梦想再拼一次”,那些关于 “在哪所大学” 的追问,才会真正失去杀伤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