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复读期间确诊抑郁症/焦虑症,如何坚持与求助?(真实经历)

一、复读第三个月,我在长沙脑科医院拿到诊断书
2023年10月,距离高考仅剩240天,我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做了两份量表:SCL-90与SDS。结果提示“中度抑郁伴焦虑”。医生写下“建议休学”四个字时,我的手一直在抖。那一年,我已经复读第二回,妈妈辞掉工作在河西租了房,房租加学费一年12万。我第一反应是“不能停”,第二反应却是“完了”。
二、向学校坦白:从恐惧到被理解
回校前,我做了三天心理建设,才把诊断书拍给班主任。出乎意料,长郡系出身的班主任没有劝退,只问了三句话:
药物副作用会不会嗜睡?
每周固定复诊能否调到晚自习前?
需要把宿舍调到向阳面吗?
第二天,年级组给我开了“绿灯”:
• 允许迟到10分钟早读;
• 每周三晚自习请假去做心理咨询;
• 月考可申请单独考场,避免密集人群。
原来,学校去年已和湖南省脑科医院签了“医教联合”协议,有固定绿色通道。我的恐惧瞬间少了一半。
三、药物+心理双管齐下:把“副作用”变成时间表
医生开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,前两周副作用明显——头晕、口干、上午嗜睡。我把服药时间改到晚自习回宿舍后(22:30),早上5:50起床正好避开血药浓度高峰。心理咨询定在周三16:00-17:00,医院距离学校打车15分钟,来回控制在1小时内,不耽误晚自习。
心理师教我“番茄钟+情绪记录”:
• 每25分钟做题+5分钟正念呼吸;
• 把“我不行”改写成“我今天数学只搞定2道大题,但比昨天多1道”。
一个月后,我的早读抬头率从30%升到80%,周测排名从年级78/400回到29/400。
四、同伴支持:复读班里的“树洞群”
班主任悄悄拉了个8人小群,全是复读期间情绪崩溃过的同学。我们不聊分数,只分享三件事:
① 今天最开心的小事;
② 今天最难受的瞬间;
③ 明天最想完成的小目标。
我在群里说了“吃药后手抖写歪字”的事,第二天收到同桌送的“三角握笔器”;有同学说他凌晨两点在走廊背英语,我回赠了一副耳塞。群体力量让“抑郁症”三个字不再刺眼,而成为“我们一起渡劫”的暗号。
五、给正在挣扎的湖南复读生3个可行建议
就医别拖延:湖南省脑科医院、湘雅二医院、株洲三院都开设“学生心理门诊”,可电话预约,带学生证挂号费减20%。
和学校谈判:省教育厅2023年已下发《关于加强高中心理危机干预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“确诊学生可申请弹性学习”。把诊断书给年级组,争取单独考场、迟到豁免等具体便利。
建立最小支持系统:哪怕只有1个朋友+1位老师+1个心理咨询师,也足以构成“安全网”。每天固定一个“可说真话”的时间段,比任何鸡汤都管用。
六、尾声:高考不是终点,康复才是起点
2024年6月,我带着药物走进考场,最终文化分532,比首年提高114分,顺利被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。现在我把那段经历写进公众号“湘水复读树洞”,后台每天上百条私信,我回复最多的一句话是:
“请先活下去,再谈分数。”
如果你也在湖南的复读楼里失眠、哭泣、心悸,请记住:诊断书不是判决书,而是求救信号。按下那个信号,你会发现,湘江边的夜色里,总有人为你留一盏灯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