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一年,除了分数还收获了啥?湖南考生真实成长

一、决定复读那晚,我把志愿书撕成了两半
2023年7月19日,岳阳楼区一家夜宵摊,刘子昂把刚打印出来的志愿草表撕得粉碎。理科476分,距离湖南本科线差9分。“再来一年!”他举杯对着父母喊,声音盖过了隔壁桌的骰子声。父亲没说话,母亲红着眼点头。那一刻,他以为复读只是分数的拉锯战,后来才明白,真正被拉长的是成长。
二、长沙新东方的清晨5:50:比闹钟更准的是哨声
8月1日报到,刘子昂被分到长沙新东方芙蓉封闭基地。哨声5:50响起,3分钟内叠好“豆腐块”、穿好校服、冲到操场。第一周,他因鞋带松了耽误4秒,全班陪跑400米。班主任刘老师把秒表举到他眼前:“你浪费的不是4秒,是40个人的4秒。”从那天起,他睡前把鞋带系成死结,把牙膏挤好、鞋尖朝外。自律原来是被“集体荣誉”逼出来的。
三、从“社恐”到班长:一次被迫上台的班会
9月摸底考,刘子昂数学104分,班级第3。刘老师直接点名:“下周班会,你来分享立体几何。”他紧张得两晚没睡好,却硬着头皮拆解了2023年湖南卷第18题。讲完那一刻,掌声响起,他被选为班长。一个月后,他站在讲台上给全班布置周任务,声音不再发抖。复读一年,他第一次发现:原来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光。
四、崩溃与治愈:省二医院的心理课
11月月考,刘子昂掉到年级第47名。那天晚上,他把卷子揉成一团,躲进厕所给母亲打电话,只说了一句“我想回家”。第二天,学校安排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进校开讲座。“允许自己哭10分钟,然后做3组深呼吸。”刘子昂照做,眼泪落在草稿纸上,晕开了函数图像。讲座结束,他在便利贴上写下:“崩溃不是终点,是重启。”那张便利贴至今贴在课桌左上角。
五、父亲的账本:陪读租房里的烟火气
母亲在老家上班,父亲请假来长沙陪读。他们在学校旁租了15平方米的小单间,月租1800元。父亲每天6点起床做早餐,晚上11点在校门口等他。一次周末,刘子昂提前回出租房,看到父亲蹲在阳台数硬币:1元、5角……那一刻他明白,复读不是一个人的战斗。他把父亲的账本拍下来,设成手机锁屏——“今天也要对得起这些硬币。”
六、高考放榜:分数之外,成长已生根
2024年6月24日,成绩公布:理科582分,超湖南一本线71分。刘子昂没有尖叫,只是走到阳台给父亲发微信:“爸,我们赢了。”那天晚上,他翻出复读第一天的日记,上面写着:“我要上600分。”他笑着在下面补了一句:“虽然差18分,但我学会了坚持、责任和感恩。”
七、写给下一批复读生:成长才是最大彩蛋
复读一年,刘子昂把“失败”改写成“迭代”。他在贴吧发长帖《除了分数,我还收获了啥?》,24小时浏览破10万。他在结尾写道:“如果你问我复读值不值,我会说:分数是门票,成长是彩蛋。当你能把鞋带系成死结、把眼泪擦干继续做题、把父母的硬币数得心安理得,你就已经赢了。”
岳阳的晚风吹动窗帘,刘子昂把撕碎的志愿草表重新拼好,夹在日记本最后一页。上面多了一行字:“2024年9月,长沙理工大学,等我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