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高考复读真实感受:从430分到621分这一年怎么熬过来的

一、430分的夏天:把不甘心写进志愿退档单
去年7月,当我把退档申请交到县招办时,窗外樟树上的蝉鸣吵得人心慌。430分,物理类全省排位18万,连民办本科都够不着。父亲在走廊尽头抽烟,母亲背过身抹眼泪。那一刻我明白,所谓“高三打基础,高四985”并不只是段子,而是我唯一的路。
二、选学校:跑遍长沙东三环,最后签了“魔鬼协议”
我把长沙公布招收复读生的7所民办学校全跑了一遍。最终选了岳麓区一所全封闭式校区,原因很简单:
2023届平均提分138分;
物理组周测卷与湖南四大名校同步;
宿舍到教室步行3分钟,减少一切路上磨蹭。
入学当天,我和班主任签下《提分协议》:若2024高考未达570分,学费全退。把退路堵死,才能逼自己往前走。
三、作息表:每天16小时,用番茄钟对抗走神
学校名义上6:20起床,我们寝室5:50就开始默写英语3500词。一天被切成10个番茄钟:
• 08:00-09:40 物理大题专练(限时35分钟+15分钟错题誊抄)
• 14:00-15:30 语文文言文逐词翻译,每天一篇《史记》原文
• 21:50-22:30 全班站立背政治提纲,值班老师拿分贝仪测声音
最崩溃的是周三晚上连考四门,22:40考完还要写400字考后反思,缺一个字加跑操场一圈。
四、情绪黑洞:三次想放弃,都被“数据”拉回来
11月联考,我的分数只涨了47分,排在班倒数第9。凌晨1点,我躲在洗衣房给妈妈打电话说想回家。班主任老肖把我拉回教室,摊开一本Excel:
“你看,你理综选择正确率从48%到72%,只是大题步骤丢分。再坚持两轮专题,就能破200分。”
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,复读不是盲目熬时间,而是精准补漏洞。
五、春节七天假:带着15张卷子回农村老家
当同村小伙伴放烟花时,我坐在粮仓门口刷金考卷。零下2℃,手僵了就放在热水瓶上焐两分钟。大年初三,我把最新一次周测621分截图发到家庭群,父亲第一次发了200元红包:“继续冲,别省饭钱。”
六、高考前30天:把“怕什么”写满黑板
学校心理室推出“焦虑墙”,我写了最大的四个字——“怕再来一年”。心理老师让我们把担忧量化:
• 数学步骤分总丢18分→每天练10道大题对答案抠步骤;
• 英语作文上不了20分→背20篇湖师大附中满分范文并默写。
当“怕”被拆解成具体任务,反而睡得着了。
七、621分的夏天:查分那一刻,我妈把铁锅敲出火花
6月24号下午,手机跳出621分,全省排位4800+。我冲到厨房,我妈正拿着锅铲,愣了两秒把铁锅敲得咣咣响。父亲给班主任打电话,声音大得整条走廊都听见:“老肖,我儿子过600了!”
那天晚上,我把一整年用的120支空笔芯装进玻璃瓶,写上“430-621”,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。复读不是失败者的标签,而是普通人用一年时间换一生机会的豪赌。
如果你也正站在430分的十字路口,记住:把恐惧具体化,把任务颗粒化,把进步数字化,湖南的夏天就会给你答案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