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让我戒掉短视频

复读班教室后墙的时钟,总比手机里的时间走得更真切。曾经刷短视频到凌晨的我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对着手机屏幕感到陌生。复读这一年,不是靠意志力硬扛,而是在笔尖与试卷的碰撞中,慢慢挣脱了短视频的无形枷锁。
从 “刷到天亮” 到 “屏幕暗下去”
刚复读时,短视频像个藏在口袋里的陷阱。课间 10 分钟刷完 3 个搞笑片段,晚自习躲在书堆后看知识点总结视频(实则在看混剪),深夜被窝里的 “最后一条” 往往变成 “再刷一小时”。第一次模考,我的文综选择题错了 23 道,答题卡填错位置的那一刻,手机屏幕还亮着未退出的短视频界面。
班主任没收手机的那天,我在办公室站了半小时。他没批评我,只是打开自己的手机备忘录:“你刷的那些‘3 分钟记完历史时间轴’,不如花 30 分钟自己画一张。” 那晚回到宿舍,我盯着黑屏的手机坐了很久,突然发现没有短视频的夜晚,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。
用 “笔尖节奏” 替代 “滑动惯性”
戒短视频的第一个星期像戒断反应。做题时总想摸口袋,发呆时手指会无意识地划动桌面。我在笔袋里放了块橡皮,想刷手机时就反复捏它;把手机壁纸换成错题本照片,解锁时就能看见自己的薄弱项。
真正的转折点是整理数学错题时。一道解析几何题算了 40 分钟,当辅助线终于画对的瞬间,那种成就感比刷到 100 个赞更实在。我开始把刷短视频的时间切成碎片:早自习前用 15 分钟背单词,午休后花 10 分钟整理笔记,晚自习间隙去操场跑两圈。这些 “微小的专注” 像拼图,慢慢拼出了规律的学习节奏。
戒掉的不是视频,是 “即时满足” 的瘾
复读后期,我偶尔会用老师的电脑查资料,弹出的短视频推送却让我觉得吵闹。这时才明白,戒掉的不是短视频本身,而是对 “即时快乐” 的依赖。曾经刷视频是为了逃避难题,如今遇到卡壳的题目,会主动翻课本找知识点,而不是靠刷手机转移焦虑。
高考前一天,我打开久违的短视频 APP,发现推荐页全是 “高考加油” 的内容。划了三条就关掉了 —— 那些刻意营造的感动,远不如手边翻旧的错题本来得踏实。走出考场时,口袋里的手机安安静静,像一块普通的通讯工具。
复读这一年,短视频从生活的必需品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。不是时间被剥夺了娱乐,而是我终于懂得,有些成长需要慢慢来,就像解一道复杂的题,急不得,也骗不了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