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学校保过协议真相反思

“签订保过协议,不过线全额退款”—— 高考成绩公布后,湖南多地复读学校的这类宣传语总能抓住考生和家长的眼球。然而,这份看似 “零风险” 的承诺背后,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行业潜规则。
保过协议的 “文字游戏”
仔细翻看某长沙复读学校的保过协议,会发现诸多限制性条款。协议中 “保过本科线” 的前提是 “学生须全程参加学校所有课程,缺席次数不超过 3 次”,而 “全额退款” 实际仅退还 60% 学费,剩余 40% 被定义为 “教材损耗费”。更隐蔽的是,若学生高考分数低于去年同期,学校有权拒绝退款,理由是 “学生未达到努力标准”。
湘潭一位家长曾因退款纠纷投诉:“学校说孩子晚自习看课外书,违反‘全心投入’条款,一分钱都不退。” 这类模糊的责任界定,让保过协议更像单方面的免责声明。
高价保过班的 “筛选机制”
保过班的收费往往是普通复读班的 2-3 倍,某知名学校的 “清北保过班” 年费高达 10 万元。但深入了解会发现,这类班级在招生时已通过分数筛选降低风险 —— 通常要求考生高考分数达到一本线以上,部分学校甚至只接收 600 分左右的学生。
“本质是用高价筛选出本身就有实力的学生。” 教育行业分析师指出,保过班的升学率看似亮眼,实则是 “掐尖招生” 的结果。去年湖南某复读机构宣传 “保过班本科率 100%”,但其招收的 50 名学生中,48 人原本就超过本科线。
维权难背后的行业乱象
当保过协议无法兑现时,家长的维权之路往往坎坷。由于协议中 “学生主观努力程度”“不可抗力因素” 等条款缺乏量化标准,法院难以判定责任归属。长沙教育局每年接到的复读纠纷投诉中,60% 与保过协议相关,但最终达成退款的不足三成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小型复读机构利用保过协议圈钱,收取高额费用后拖延教学,甚至在高考前卷款跑路。去年岳阳就出现过此类案例,20 余名家长签订的保过协议最终成了废纸。
对于复读生而言,真正的保障来自学校的教学质量与自身的努力程度,而非一纸充满陷阱的协议。选择复读学校时,应优先考察师资稳定性、往届提分数据等硬核指标,远离 “保过” 噱头的诱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