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等高线判读万能法

在湖南复读生的地理备考中,等高线判读是高频考点,也是拉开分数差距的 “分水岭”。从地形类型判断到坡度陡缓分析,再到工程选址应用,等高线题看似复杂,实则可通过 “三看二算一联想” 的万能方法快速突破,让复读生在这类题型中稳拿分数。
一看数值:定海拔辨地形
等高线的数值是判读的基础,直接决定地形类型。复读生需牢记 “五大地形数值标准”:
平原:海拔低于 200 米,等高线稀疏;
丘陵:海拔 200-500 米,等高线较稀疏;
山地:海拔 500 米以上,等高线密集;
高原:海拔 500 米以上,顶部等高线稀疏,边缘密集;
盆地:等高线数值中间低、四周高。
此外,通过数值变化可判断地势起伏:等高线由中心向四周递减为山顶,反之则为盆地;两山顶之间的低地是鞍部。长沙某复读学校的地理老师强调:“看到等高线先圈出最大值和最小值,地形类型基本不会错。”
二看疏密:断坡度判流速
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直接反映坡度陡缓:密集处坡度陡,稀疏处坡度缓。这一规律在 “河流流速”“交通选线” 类题目中高频应用:
河流流经等高线密集区,流速快,易形成峡谷、瀑布;
修建公路应选等高线稀疏处,降低施工难度;
登山路线选择稀疏等高线,坡度缓更省力。
同升湖复读部的学生总结:“把等高线想象成楼梯台阶,密的地方台阶陡,疏的地方台阶缓,理解后就不会混淆。”
三看形态:识地貌记特殊
特殊等高线形态对应特定地貌,需重点记忆:
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(易发育河流);
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(分水岭);
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(可建攀岩场地);
局部闭合等高线,内高外低为山峰,内低外高为洼地。
明达中学的地理组编了口诀:“凸高为谷,凸低为脊,重叠为崖,闭合看里。” 复读生每天默念 3 遍,一周就能形成条件反射。
二算:高差与温差跑不了
等高线计算主要涉及两点:
相对高度:(n-1)×d≤H<(n+1)×d(n 为等高线间隔数,d 为等高距)。例如,5 条等高线相交,等高距 100 米,则相对高度在 400-600 米之间;
气温差:每升高 1000 米,气温下降约 6℃。已知两地海拔差,可快速算出温差。
计算时需注意 “闭合等高线” 的特殊情况:如果闭合线数值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数值相等,则闭合区域为高值区(如小山峰);反之则为低值区(如小洼地)。
一联想:结合实际用途
等高线判读的最终落脚点是实际应用,复读生需学会 “图题结合”:
水库选址:选口袋形峡谷(等高线密集且向高处凸出),坝址选峡谷最窄处;
聚落分布:平原或河谷地带(等高线稀疏,地形平坦);
农业布局:陡坡适合林业,缓坡可种梯田,平原发展种植业。
每天用 15 分钟练习 1 道等高线综合题,刻意运用 “三看二算一联想” 方法,2 周后就能从 “看图头疼” 变成 “一眼识地形”。记住:等高线是地理的 “第二语言”,掌握了它,自然地理的半壁江山就稳了。